杨树浦发电厂是中国建造较早的大型火电厂,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杨树浦路2800号,南濒黄浦江,占地13.48万平方米,其前身是1911年英商建造的上海工部局电气处江边蒸汽发电站。
1929年年初,出于政治和经济原因,上海工部局急于出售电气处资产,于是江边蒸汽发电站被美商中标买下,更名为上海电力公司。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对上海电力公司实行军事管制。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了被日伪侵占的发电厂,将上海电力公司归还美商继续营业。至1949年上海战役时,上海电力公司的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10.7%,供应着上海近80%的电力。1950年,上海电力公司经历了“二·六”轰炸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受命对上海电力公司实行军事管制,直至1954年结束军事管制。上海电力公司被正式命名为上海电业局杨树浦发电厂。截至1990年,杨树浦发电厂有9台锅炉,14台汽轮发电机组,设备总容量26.15万千瓦,设备可调小时8107小时,设备平均年利用小时4731小时,年发电量12.35亿千瓦时,供电煤耗率417克/千瓦时。
2010年底,为响应国家“上大压小”号召,杨树浦发电厂关停。2015年,随着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程的启动,杨树浦发电厂开始进行改造,保留其高105米的烟囱、江岸上的鹤嘴吊、输煤栈桥、传送带等设施。2019年,杨树浦发电厂入选第二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改造完成的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2023年被评为上海市第四批家门口的好去处。
历史沿革
江边电站时期
1908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电气处经营的新中央电站已无扩展余地,决定在杨树浦沈家滩购地39亩(25740平方米)筹建“江边电站”。工程总设计由帕里斯·卡丢公司(Preece Cardew Co.)担任。1911年9月,土建工程由新和记营造厂得标兴建,后改由裕长泰营造厂承包。设备安装由供货外商承担,装1-4号英国制造的锅炉和1、2号2000千瓦德国制造的汽轮发电机组。时值英国海员罢工,部分辅助设备到货延期,到1913年4月12日才投运。全部工程耗银50万两,发电煤耗率1359克/千瓦时。设备投运后,故障频繁,尤其是1、2号机在投用1年9个月后就发生断叶片及发电机转子烧坏事故。
1915年初,在1号锅炉房的4台英国制造的5-8号炉和德国制造的2台5000千瓦3、4号汽轮发电机组先后投产。同年,扩建汽机房、2号锅炉房和沉井式循环水泵房,准备加装9 - 16号炉和5-7号机,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设备未到,工程停顿。3、4号发电机转子于1916年11月相继损坏,造成严重缺电,在高峰负荷时只得限制电力供应。直至1917年10月,9-16号8台英国制造的锅炉中的4台(9 - 12号)和1台美国制造的1万千瓦5号汽轮发电机组建成后,才稍有好转。
1919年初从加,拿大空(Yukon)电厂购得2台闲置不用的2000千瓦旧机组,装在临时厂房里投运后,1、2号机送往日本修理。11月,3、4号机又故障停运。1919年1月,英国制造的5000千瓦6号汽轮发电机组和13-16号炉投运,1、2号机则于年底修复。又1台英国制造的1万千瓦7号汽轮发电机组于1920年4月投运,扩建的3号锅炉房内陆续安装10台英国制造的锅炉17 - 26号炉。民1921年,江边电站投运的18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美国制造的2台1.8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8、9号机投运,并将屡次发生故障的3、4号机拆除,换装1台美国制造的1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编号为4号机,同时,9-16号炉加装烧油装置以提高蒸发量。
上海电力公司时期
4号锅炉房于1926年开始建造,扩建工程由大宝工程机械厂、华章营造厂等单位承担。1929年,英国制造的27-30号4台粉煤锅炉和14、15号2台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相继投运,称作乙站,蒸汽参数是2.59兆帕,398.9℃。此时,电站总设备容量16.1万千瓦。1929年的最高负荷和发电量从民国14年的7.66万千瓦、3.5亿千瓦时上升到11.16万千瓦和6.2亿千瓦时,由于设备较先进且注意管理,发电煤耗率为780克/千瓦时,在上海市各电力公司中成本最低,电价最廉。1929年8月,工部局电气处售予美商,改名上海电力公司。
1933年,27-30号炉经加装水冷壁管改造后增加了蒸汽产量,于翌年在乙站又增添1台英国制造的16号2.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至此,总容量增至18.35万千瓦,1936年发电量8.71亿千瓦时。
1937年4月,开始建造蒸汽参数为8.29兆帕,493.3℃的丙站,工程由美国凤凰国际公司总负责,包福记机器厂等承包施工。日军挑起淞沪会战战争后,土建工程停顿。租界成为沦陷区中的“孤岛”,各地进入的人数日增,电力负荷有所回升,工程遂于1939年5月恢复施工。181吨/时的31号炉和1.5万千瓦的18号机陆续装就时,太平洋战争爆发,电站被日军占领,工程再次停顿。1942年11月,英美籍人员被日军关押,电站的生产管理工作由中国人取代。1944年,6号机和6、8号炉被日军拆走。同年7月,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由日伪“华中地区水电公司上海电气分公司”管理。11号机、水泵房、卸煤设备等被炸坏,16号发电机转子又短路烧坏,加以燃料缺乏,1945年发电量降至2.98亿千瓦时。抗日战争胜利,公司发还美商经营。上海电力公司立即进行电站设备整修,并将锅炉大部分改烧由美军紧急提供的燃油,发电能力得到迅速恢复。
1947年4月,31号炉、18号机结尾工程竣工投运,高压蒸汽经背压机组发电后的排汽,取代低压锅炉供甲站机组再发电约2.5万千瓦,使发电煤耗率降低10%。16号发电机转子送国外修复后,也在年末重新发电。1948年,在被炸坏的11号机处另购1台瑞士制造的2.5万千瓦新机组取代。此时,1号锅炉房中8台最老的1 - 8号炉已被拆除或废置不用,全站共有欧美各国制造的锅炉23台、汽轮发电机组15台,发电出力为19.85万千瓦,年发电量10.42亿千瓦时,分别占全市的78%和81%。
上海杨树浦发电厂时期
上海解放前夕,美商上海电力公司职工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开展护厂斗争,完整地保护了设备并正常向全市供电。解放后,美国实行经济封锁,燃油中断,上海市人民政府责令公司改为烧煤。1949年,乙、丙站已全部恢复烧煤,甲站炉1950年2月7日,上海市市长陈毅、副市长潘汉年视察上海电力公司江边电站被炸现场。12月份发电量从6月份的5400万千瓦时回升到7500万千瓦时。
1950年2月6日,美制中国国民党飞机猛炸电站,60余人伤亡,13台炉、6台机以及输煤皮带、水泵房等遭严重破坏,全站停止发电。翌日,陈毅市长、潘汉年副市长亲临电站视察、慰问。在市人民政府领导及社会各方支援下,经全体职工日夜抢修42小时后,25号烧油炉和10号机首先恢复发电。在输煤皮带尚未修复时,组织人力给锅炉上煤,到3月15日发电能力已恢复到5.5万千瓦,至5月上旬抢修基本结束,被拆卸保存的18号机,也于6月4日重装投运。12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受命对美商上海电力公司实行军事管制,成为国家管理的企业,全体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在短期完成全部锅炉烧煤改造。
1951年11月15日,1台原美商从香港特别行政区买来英国制造的1万千瓦旧机安装在原6号机座上竣工发电,停用多年的1、2号机经换配自制的零部件后重新发电,被炸坏的11号机克服重重封锁,经原制造厂修理后运回,并于1952年9月15日投运。到年底,发电设备容量恢复到20.85万千瓦,年发电量10.45亿千瓦时,供电煤耗率从1950年的704克/千瓦时下降到601克/千瓦时。
1953年,全厂在生产管理上实行计划检修,改进操作技术,加强经济调度,使各项技术指标不断进步。被日军拆走的原6号机从现在的南市发电厂处寻回后,于1954年11月1日恢复投运,编为3号机。18号机31号炉经改进后已能达到其最大连续出力17650千瓦。1954年,电厂改名为上海杨树浦发电厂,1955年,发电设备容量已达21.62万千瓦,年供电煤耗率进一步降至548克/千瓦时。
1953年,上海杨树浦发电厂进行解放后第一次扩建,在丙站工程预留的桩基上安装捷克斯洛伐克制造参数为9.81兆帕,505℃的160吨/时32号炉和1.6万千瓦17号背压机,工程由华东电力设计分局设计,上海修建工程局上海工程处施工,工程概算2392万元,单位造价1495元/千瓦。同年11月开工,1956年11月15日竣工投运。该机因汽缸漏汽和出力不足等缺陷,至1961年才正常运行。1956年初,1、2号机拆除,年底拆13、15号炉。1958年利用乙站锅炉余量,自行安装1台国产6000千瓦机组,编为19号机,于8月27日投产。11月,利用该机经改造后抽汽向邻近工厂供汽。1961年2月起遵照上级指示,大部分锅炉陆续改为烧油,为此增设3、4号油泵房和5000吨3号钢板油罐。9月,除甲站有7台锅炉仍煤油混烧外,全厂基本烧油发电,日耗油量曾达1593吨。
1965年10月,水利电力部安排该厂承担直流炉中间试验,要求在1965年已拆除的3号机组位置安装国产第一台220吨/时,9.81兆帕,540℃的直流锅炉和双水内冷的2.5万千瓦背压式机组,编为33号炉和20号机。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华东电力建设局第一工程公司施工,全厂职工密切配合,采用小爆破法炸碎旧钢筋混凝土基座,并在土建基础完工后,日夜奋战,仅23天就完成锅炉本体安装。1969年6月工程全部竣工,12月1日投运。全厂设备容量增至25.42万千瓦。此后开展超铭牌发电的要求下,1970年全厂的最大出力曾达32万千瓦,1975年设备利用小时为8922小时,这一不正常情况到1977年才得到纠正。因烧油量增大,1968年和1970年先后建起储量5500吨的4号钢板油罐和1万吨的5号地下钢筋混凝土油库。1971年,陆续将4-7号机和7-20号炉迁去崇明发电厂,到1981年,3号锅炉房全部设备已拆尽。根据国家以煤代油的能源政策,烧油的31、32号炉再改回烧煤。
1978年5月,上级批准在设备已拆除的机炉房内扩建2台国产220吨/时、9.81兆帕、540℃的锅炉和2.5万千瓦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及1座高180米的烟囱。工程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上海电力建设公司施工。10月开工后,就遇到场地小、道路狭窄、时间紧与需爆破拆除大量旧钢筋混凝土基础等困难。通过各方协作,组织交叉作业等措施,在各单位共同努力下,21号机、34号炉和22号机、35号炉先后在1980年4月和1981年3月投产,新建的控制室也随即启用。继已建的东线和西线供热管道投运后,北线也在1981年投运。供热管道已发展到电厂附近2.5公里半径的范围,向110家工厂供汽,节约能源和环境改善的效果十分显著。为使全厂烟气排放达到国家规定允许量,还耗资915万元用于烟气除尘。1981年11月开工建造的长120米,宽15米西港码头也在1982年11月建成。
为了加强与电网的联络,华东电业管理局决定在杨树浦洞路路口兴建一座220千伏3台18万千伏安主变压器的变电工程,其中包括穿越黄浦江底直达浦东新区岸边的电缆隧道。1985年4月,开始平整场地进行土建,由华东电业管理局设计室担任土建和电气一、二次回路设计,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承担土建和隧道的施工,上海华通开关厂负责国产第一套220千伏六氟化硫组合电器的制造、安装,其余由电厂自行施工。1988年2月13日,由闸北电厂供电的220千伏电缆和第一台主变压器竣工,于3月16日投运。3000千瓦的12号机于1987年1月20日在运行中发生剧烈振动事故,机组全部损坏,经上级批准报废。已运行65年的10号机大修时发现汽缸严重裂缝,因发电需要只能补强后临时投运,1988年才换用新汽缸。其他老机组由于运行年久,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大隐患。经过历次拆迁、废弃和扩建,1990年,全厂有9台锅炉,14台汽轮发电机组,设备总容量26.15万千瓦,设备可调小时8107小时,设备平均年利用小时4731小时,年发电量12.35亿千瓦时,供电煤耗率417克/千瓦时,比1949年下降273克/千瓦时,供热量8114.7太焦,占全市供热量的21%。年末职工总数2269人。杨树浦发电厂已成为兼有发电、供热、变电功能的电厂。
停止发电
2010年底,为响应国家“上大压小”号召,杨树浦发电厂关停。
后续改造
2015年,随着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程的启动,杨树浦发电厂开始进行改造,保留其高105米的烟囱、江岸上的鹤嘴吊、输煤栈桥、传送带、清水池、储灰罐等作业设施。此外,电厂遗址公园工业遗构改造设计有两个锚点,一是利用场地遗存特有空间体量和形式展开公共空间营造,二是采用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策略,在尊重原有厂区空间和原生形态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改造。公园内藏着许多“很潮”的建筑,如将一组储水、净水装置的基坑,一处保留为雨水花园,另一处改建为净水咖啡厅;将原本的干灰储煤灰罐改造为灰仓艺术空间,植入旋转楼梯、螺旋步道等。同时,公园内还增添了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杨树浦驿站电厂站等休闲设施,以“红色工运”为主题讲述杨树浦地区红色工运史。作为浦江沿岸特色旅游线路一部分,公园内设置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等三道,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成为公共文化活动、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形成宜居、宜游、宜乐的开放滨水公共空间 。
地理位置
杨树浦发电厂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杨树浦路2800号,南濒黄浦江,占地13.48万平方米。
历史文物
电厂文物
杨树浦发电厂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厂内现存有20世纪初建造的办公楼、机房、取水口等6处工业遗址。此外,杨树浦发电厂曾有一座高达105米的大烟囱。它就像屹立在黄浦江边的一座航标灯,远洋轮船一进入吴淞口,船上的乘客一看见它便知抵达了上海,后来杨树浦发电厂分别于1979年和1998年又新建了两根180米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烟囱,而老烟囱也不再像从前那样鹤立鸡群了。2003年,曾经是上海市最高建筑物的老烟囱被拆除了,它的底座被收藏在上海历史博物馆。
烈士塑像
杨浦区杨树浦路2800号是杨树浦发电厂的旧址,同时也是王孝和烈士塑像的所在地,王孝和(1924—1948),浙江鄞县人。在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读书时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4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由党组织安排进杨树浦发电厂工作。1946年,在“上电”工人“九日八夜”罢工斗争中表现出色,当选为厂工会干事、工会常务理事,为维护工人利益,不顾特务威逼,领导工人与厂方斗争。1948年4月被捕,备受重刑,威武不屈,以监狱与法庭为战场揭露中国国民党的罪恶。同年9月30日,在上海上海市提篮桥监狱被枪杀,时年24岁。为纪念王孝和烈士,1989年,杨树浦发电厂在广场上建造王孝和烈士塑像。
所获荣誉
以上仅举例部分
相关故事
杨树浦发电厂带给上海市这座城市的光明并不止于电力。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饱受内忧外患的折磨,坐落在租界边缘的杨树浦发电厂正处在历史的浪峰之上。在上海的革命历史中,工人阶级作为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历来是一股重要力量。自上海工部局电气处时期起直至解放后,杨树浦发电厂的工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中国国民党政府当局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
相关评价
从1911年兴建,到2010年末关停发电,杨树浦的工业遗址见证了上海百年的兴衰荣辱,维系了上海百年的不灭光明。不夜城的光明由此而始,却不会就此而终。(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评)
百年杨树浦发电厂的前世今生【寻找红色印记】.澎湃新闻.2025-08-20
江河澎湃,2024|从图片看黄浦江边9处地标的变迁.新浪财经.2025-08-20
漫步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感受工业遗存焕发新生 .百家号.2025-08-20
第二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发布 上海17处入选.央广网.2025-08-20
【人文资讯】杨浦滨江宝藏打卡地,就藏在这座公园里! .微信.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