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静,女,1980年8月出生,烟台市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干细胞与衰老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教授。
2007年,曲静前往美国,先后在Sanford-Burnham医学研究所、Salk生物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10月,曲静担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干细胞与衰老研究组组长。2015年,曲静获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22年,曲静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24年9月25日,曲静在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作了题为“细胞衰老与更生”的学术报告。曲静的研究领域为综合利用人类干细胞和灵长目模型,结合新一代组学技术及其他生物学手段,关注人类衰老及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组织特异的生理或病理变化,以及致使这种改变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互作,发现机体或器官退行的标志物,筛选调控器官失稳和促进原位再生的关键基因或候选小分子药物,揭示干细胞衰老的关键调控通路,发展干预人类干细胞衰老乃至器官衰老的有效手段。
曲静曾获得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创新型科技进展奖、中国科学院大学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奖项。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80年8月,曲静出生。1998年9月,曲静考入了兰州大学。2002年,曲静在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并于2007年7月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7年11月,曲静在美国Sanford-Burnham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5月,曲静在美国Salk生物研究所担任研究助理。2013年1月,曲静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2014年10月,曲静进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和干细胞与衰老研究组组长。2015年,曲静获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2022年8月4日,曲静参加了在线上举行的基础医学院“学海论坛”第四期,并作了题为“Rejuvenation therapies leading to healthy aging”的学术报告。同年,曲静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24年9月25日,曲静在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作了题为“细胞衰老与更生”的学术报告。
研究领域
综合利用人类干细胞和灵长目模型,结合新一代组学技术及其他生物学手段,关注人类衰老及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组织特异的生理或病理变化,以及致使这种改变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互作,发现机体或器官退行的标志物,筛选调控器官失稳和促进原位再生的关键基因或候选小分子药物,揭示干细胞衰老的关键调控通路,发展干预人类干细胞衰老乃至器官衰老的有效手段。
社会任职
部分展示,参考资料: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曲静以通讯和第一(包括共同)作者共发表Cell(2篇),Nature(2篇),Science等在内SCI论文78篇;其中作为最后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6项,其中PCT专利1项;研究工作获国家基金委杰青项目支持,入选2018年及2020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202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以及2021年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基础研究重大成果。
承担项目
曲静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衰老与再生”(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灵长目增龄相关健康状态减损的生物学基础”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的机制”重点支持项目(项目负责人)、中科院“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卢嘉锡国际团队衰老与再生调控团队”项目(项目负责人),作为项目骨干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衰老机制及调控”创新群体。
研究成果
随着年龄增长,干细胞储备耗竭及由此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但干细胞耗竭在衰老过程中是因还是果,以及外源性干细胞移植能否有效延缓衰老,始终是未解的科学难题。2025年6月,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课题组、曲静课题组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思课题组开展研究,成功构建出兼具抗衰老、抗应激和抗恶性转化能力的工程化人类抗衰型间充质祖细胞(SRC),并在灵长目模型中验证了其延缓多器官衰老的效果,这为人类衰老干预提供了新的细胞治疗范式。
2025年6月25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思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曲静研究员、宋默识研究员,以及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张维绮研究员团队,在Cell杂志上共同发表了研究论文。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该发现不仅为“运动即青春之泉”的古老认知提供分子注脚,更开创了基于“运动模拟药物”实现系统性抗衰干预的全新策略。
北京时间2025年7月25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张维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员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家印教授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细胞)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融合超高灵敏度质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系统构建了横跨人类50年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衰老图谱,涵盖七大生理系统、13种关键组织,从蛋白视角呈现了机体增龄性演变的全景式动态景观,并揭示出蛋白质信息流紊乱是器官衰老的核心特征之一等内容。此外,研究还首次确立血管系统为衰老进程的“先锋组织”。衰老的血管系统发挥“衰老枢纽”的核心调控功能,驱动并放大全身多器官的系统性衰老进程。
主要作品
部分展示,参考资料:
所获荣誉
部分展示,参考资料: